专业术语远不仅是字母或词语的缩写,它们是深入一个领域的敲门砖,更是理解行业底层逻辑的关键钥匙。
为此,瑞欧在往期术语解读的基础上,再次带来PDE评估中的其他关键术语深度解读,助您进一步掌握PDE评估相关核心概念。
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
危害识别是指系统地运用信息,识别出涉及风险疑问或问题描述的潜在危害。它包括对某一物质或情境可能导致有害效应的固有属性进行定性描述,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定量分析。定性描述具体涵盖该化合物可能引发的潜在有害健康影响,包括其毒性机制、相关剂量、暴露途径、持续时间、暴露时间。
危害识别是PDE评估流程的第一步,即PDE评估首先需审查被评估物所有相关的药理、毒理学数据进行危害识别。其目的在于识别被评估物有可能造成的健康影响。
可靠、有效、全面的数据收集是有效进行危害识别的基础。这一过程通常需由具备一定经验的毒理学家进行数据检索和数据筛选。
关键效应/Critical Effect
关键效应是指在进行种间差异和种内可变性的适当调整后,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加而出现的首要有害效应,或有害效应的前兆。需特别注意,某一观察到的效应是否为“有害效应”,需由毒理学家判断确定。
关于“关键效应”的详细解读,请参考往期PDE团标解读文章:
《药品PDE标准解读一:什么是起始点PoD、关键效应与阈剂量?》
有害效应/Adverse Effect
有害效应是指与化合物相关的动物在形态、生理、生长、发育、繁殖或寿命等单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受损,或应对额外挑战的能力受损,或两者兼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药品PDE评估,其药理活性与毒性效应在药品生产交叉污染场景下都应被视为有害效应。因此,产生药理活性的剂量也需纳入评估范围,且此类效应通常会成为“关键效应”。
其背后逻辑在于,PDE评估考虑的是药品共线生产时,上一药品(A药品)在清洁后仍可能以一定水平残留至下一药品中(B药品),从而对B药品的目标患者造成A药品的非预期暴露。对这些患者而言,任何A药品带来的效应——不论是毒性效应还是药理活性——都是不希望发生的,都可能带来安全性风险。
暴露/Exposure
暴露是指评估对象与评估目标化合物的接触。任何化合物都应被视为潜在危害源,因此应科学评估其可接受的暴露量。
PDE评估中常见的暴露途径包括经口、注射、吸入、经皮、经眼、经耳等。不同暴露途径可能导致生物利用度的差异,进而影响非预期暴露时带来的潜在风险,最终使得PDE评估结果也有所不同。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生物利用度是指化合物给药或暴露后进入体循环的比例。
通常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是以静脉制剂(通常认为静脉制剂生物利用度为100%)为参照,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或/和其活性代谢物,如有)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则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如片剂、口服溶液)为参照,获得的药物活性成分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若被评估人群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某一化合物,则需针对每一种暴露途径分别确定PDE。
另外,在实际评估中,有时会遇到数据来源的暴露途径与目标评估途径不一致的情况。尽管暴露途径不一致,这些数据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方面,数据反映了被评估物内在的药理毒理性质,可能有助于评估其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在相关数据可获得或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可进行生物利用度换算,以获得目标评估途径下的PDE数值。
获取生物利用度数据的常见途径包括:查阅国际主流药品监管机构公开的药品说明书、审评材料以及相关文献。如上述途径均无法获取所需数据,有时也可借助科学模型进行预测。
以上就是本期对PDE评估部分术语解读。精准理解的基础,往往始于对关键术语的准确把握。瑞欧后续还将对其他PDE相关术语进行深度解读。
相关阅读:
国内首个药品每日允许暴露量(PDE)评估团体标准重磅发布!内附原文
基于健康的暴露限度(HBEL)评价及计算方法详解,全面掌握HBEL评价流程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