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品每日允许暴露量(PDE)评估中,“暴露周期”是一个容易引起混淆的概念。经常有业内人士对以下问题感到疑惑:
为什么评估的是短期用药品种,PDE计算中F3因子(即考虑短期暴露的毒性研究可变因子)数值仍设置得较高?
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对PDE的核心概念与评估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本文将重点解析PDE评估中关于研究周期的关键逻辑,帮助大家准确把握相关要求。
药品PDE的定义
首先,可以从PDE的定义切入。药品的PDE是指某一药物或产品每日可接受的最大摄入量。具体而言,是个体在完整的生命周期内,每日暴露于该剂量时,很可能不会产生有害效应的最高剂量。
这一定义清晰表明,PDE聚焦的是药品终生暴露可能产生的危害。因此,评估过程中必须始终围绕“终生暴露风险”展开。
PDE应用场景
其次,可以结合PDE的应用场景进一步理解。目前,PDE在药品领域主要用于共线生产评估与清洁验证,其核心目的是评估药物非预期暴露情况下的风险。这里的“非预期暴露”,与药品说明书中“预期暴露”所说的给药时长并无直接关联——即使药品本身是短期用药,非预期暴露的风险评估仍需立足更长远的视角。
F3因子设置逻辑
此外,可以从评估过程中F3因子的设置逻辑来理解。在PDE评估中,与研究周期关联最紧密的调节因子就是F3因子。根据ASTM E3219-20的描述,设置F3因子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对目标化合物的长期持续暴露。
也就是说,正是因为PDE评估默认的暴露周期为长期暴露,我们才需要通过设置F3因子,将短期试验中所得到的NOAEL/NOEL数值,调整到适合长期暴露场景的安全水平。
由此可见,无论药品本身是短期还是长期用药,其PDE评估中F3因子设置必然遵循同一套规则,取值逻辑需始终围绕“终生暴露”这一核心前提。
此外,对于具有遗传毒性致癌性的药物,其评估同样遵循“终生暴露”原则。
参考ICH M7《评估和控制药物中DNA反应性(致突变)杂质以限制潜在的致癌风险》指导原则,若存在可参考的啮齿动物TD50(50%肿瘤发生率剂量)数据,可将TD50值除以50000,通过线性外推得到对应十万分之一肿瘤发生率的每日暴露限度;
若无法获取TD50数据,则需采用毒理学关注阈值 (TTC) 法,将每日暴露量控制在1.5μg/天。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方法均同样以“终生暴露”为前提,确保风险评估的严谨性。基于相同的科学性考虑,ICH M7指导原则中的“短于终生暴露” 规则 (LTL, Less-Than-Lifetime),在此类评估场景下并不适用。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理解PDE评估基于“个体终生持续暴露”这一前提展开,与药品本身的预期用药周期无直接关联。只有牢牢把握这一逻辑,才能准确理解PDE评估中对暴露周期的考察要求,避免陷入误区。
相关阅读:
药品PDE标准解读三:PDE评估原则中的“保守性”与“周期性”
化学药物遗传毒性杂质的危害评估方法、可接受摄入量计算及其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