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遗传毒性测试标准:Pig-a基因突变试验(含试验原理与优势介绍)

基因毒性杂质
2025年6月12日

日前,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发布关于2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修改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食标秘发〔2025〕2号),其中包含了一项针对新的遗传方法:大鼠体内外周血红细胞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

基因突变试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背景信息

化学致突变物(chemical mutagens)是指能够引起遗传物质(如DNA或者染色体)发生永久性变化的化学物质。致突变作用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进而引发多种健康问题,包括癌症、基因相关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等。

由于致突变物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风险评估已成为公共卫生和产品安全领域的重要内容。

遗传毒性(genotoxicity)检测则是识别和评估致突变性的重要手段。通过一系列体内外实验,可以有效筛查化学品、药品、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原料等产品中潜在的致突变风险。

因此,遗传毒性评估在众多行业都是产品上市前安全性评价的核心环节,比如广泛应用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

国内外遗传毒性测试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遗传毒性测试方法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国际上已建立了多种基于不同原理的试验方法。

各国和国际组织针对不同产品类型,制定了相应的遗传毒性评估“试验组合”(test battery)要求。通常的指导原则均要求尽量按照包括多个遗传毒性机制,比如涵盖不同生物类型(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体内外环境、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等多个维度设置试验组合,尽可能全面地预测受试物的致突变性。

例如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国际人用药物注册技术协调会议(ICH)、美国环境保护署(EPA)、中国生态环境部、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均对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测试提出了具体的试验项目和组合方案,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发展历程

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发展,主要源于药品行业对药物遗传毒性评价新方法的需求。2011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CH)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将多终点遗传毒性研究整合至一般毒性研究中。

基于此,早在2012年,中国药品研究机构与安全评价机构便开始关注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进展。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及其他药物安全评价研究机构也开展了多项基础研究,如历史背景数据采集及多种受试物验证工作。

2017年,ICHM7文件将该试验列为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在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呈阳性时的追踪试验。

相应地,2022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将Pig-a基因突变方法纳入,测试方法名称为《Test Guideline No. 470 Mammalian Erythrocyte Pig-a Gene Mutation Assay》。

而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是中国首次将该方法正式转化为标准测试方法。

Pig-a基因突变试验原理

Pig-a试验是一种基于磷脂酰肌醇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A类基因(Pig-a基因)突变检测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

Pig-a基因编码N-乙酰葡糖胺基转移酶的催化亚基,该亚基在糖磷脂酰肌醇(GPI)锚的生物合成中起关键作用,并且其结构和功能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

由于Pig-a基因片段中只需发生单一突变,即可导致细胞膜表面GPI锚链蛋白的缺失,因此,通过检测细胞膜上GPI锚链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以灵敏地反映Pig-a基因是否发生了突变,从而用于评价化学物质的致突变性。

本次发布的测试标准征求意见稿,主要用于检测受试物引起的红系前体细胞Pig-a基因突变情况。

红系前体细胞主要位于骨髓,其发生突变可表现为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突变水平增高。Pig-a基因的任一突变即可能造成基因产物失活,导致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缺失,进而导致细胞特定表面蛋白缺失(如CD59),表现为无法与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相结合,因此可由流式细胞仪检测区分。

articles/genotoxicity-testing-criteria-2.jpg

试验原理图,引自The in vivo Pig-a assay: A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notoxicity Testing (IWGT) Workgroup, Mutation Research 783 (2015)23-35

Pig-a基因突变试验优势

符合动物福利要求

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只需要少量血量,对动物只是微创,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

样本收集灵活

有较长的检测窗,允许试验过程中重复收集样本检测同一动物不同时间点的突变率,实现连续、动态的监测,采取重复给药可以检测体内蓄积的致突变作用;

可联合其他毒理学试验

与其他毒理学试验整合的潜力高,比如可以整合至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比如28天大鼠毒性试验)中,也可联合其他遗传毒性试验终点进行检测,如彗星试验、微核试验等。

2023年,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就发表过体内多终点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的论文,整合大鼠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流式微核试验、彗星试验建立了体内多终点(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

检测成本低

可以在普通的动物品系中进行,相对于使用转基因动物的检测方法(比如转基因小鼠基因突变试验以及Hprt基因突变试验)成本更低。

综合以上,该试验方法可以减少动物的使用,符合“3R”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OECD (2022), Test No. 470: Mammalian Erythrocyte Pig-a Gene Mutation Assay, OECD Guidelines for the Testing of Chemicals, Section 4,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4faea90e-en.

[2]周长慧,张铭,王征,等.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国际联合验证研究进展[C]第二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2012)论文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2012:50.

[3]B. Bhaskar Gollapudi et al. The in vivo Pig-a assay: A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enotoxicity Testing (IWGT) Workgroup, Mutation Research 783 (2015)23-35

[4]郑丹丹,秦美蓉,王晓炜,等.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28(08):135-140.

[5]陈高峰,王亚楠,王丹,等.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19,31(06):492-497.

[6]王亚楠,文海若,王雪.基于L5178Y细胞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的建立与初步探索[J].生物技术通报,2020,36(01):220-228.DOI:10.13560/j.cnki.biotech.bull.1985.2019-0855.

[7]韩素芹,姜华,叶倩,等.大鼠和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历史背景数据采集[J].药物评价研究,2023,46(05):944-951.

[8]张静,朱霞,苗野萩,等.通过体内多终点遗传毒性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双酚AF的遗传毒性[J].毒理学杂志,2023,37(02):166-170+181.DOI:10.16421/j.cnki.1002-3127.2023.02.007.

相关阅读:

毒理学关注阈值TTC的应用实例介绍,含适用性分析、Cramer分类及评估实例

M7(R2)评估和控制药物中DNA反应性(致突变)杂质以限制潜在致癌风险

化学药物遗传毒性杂质的危害评估方法、可接受摄入量计算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关注 “瑞欧科技”
为您提供行业最新动态,解析市场发展趋势,共享优质免费资源,助力企业合规发展!
想了解更多法规相关,请联系我们
电话:400-809-5809
邮箱:customer@reach24h.com
相关新闻
化学药物中遗传毒性杂质的识别及其风险评估
药品CMC研究大咖谈:化学药物的潜在遗传毒性杂质研究(一)
化学药物遗传毒性杂质的危害评估方法、可接受摄入量计算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人类临床数据可以用于PDE评估和PDE计算吗?依据在哪?又有何优势?
基于毒理学的PDE评估,是建立清洁残留限度更科学、更有优势的方法
药品PDE标准解读三:PDE评估原则中的“保守性”与“周期性”
药品PDE标准解读二:PDE评估原则中的“完整性”与“人体相关性”
美国DMF备案实操指南:外泌体 “出海” 的关键一步!含注意事项
药品PDE标准解读一:什么是起始点PoD、关键效应与阈剂量?
PDE评估与PDE计算的差异与联系,及如何编制一份合格的PDE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