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您正为家人采购食品,而他们可能对花生、牛奶或小麦中的某种成分过敏。
每一次挑选商品,当有"可能含有致敏原"这类模糊表述时,就不得不在配料表的字里行间展开"安全排查"——这恰恰是过敏人群及家人日常面临的生存挑战。
不过,好消息来了!国家在食品标签管理上又迈出了一大步,直接对准了这个让无数过敏家庭头疼的痛点。
随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的发布,从2027年3月16日起,预包装食品的致敏物质标示将不再是“看心情”,而是必须清晰、强制地列出来!
明确致敏物质对于消费者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的食物过敏,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对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产生了异常的、攻击性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轻微的皮肤瘙痒、红疹,也可能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呼吸困难、喉咙水肿、血压骤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性休克。对过敏者而言,最有效的防御手段就是彻底避开含有致敏原的食物。
因此,食品标签作为消费者获取食品成分信息的首要途径,其准确性和清晰度,对于过敏人群来说,几乎就是一条“生命线”。新国标的强制标示,就是要拉直这条线,让“保命”信息一目了然。
图源:一图读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这8大类物质须强制标示
新版GB 7718-2025在第4.12条和附录D中,明确圈定了8类最常见、最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果它们作为配料被添加到食品中,就必须强制进行标示:
01. 麦: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
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以及由它们加工而成的面粉、面条、面包、饼干等制品。麸质是一种蛋白质复合体,部分人群对其过敏,可能会引发如皮疹、腹泻、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乳糜泻等疾病。
02. 虾: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
如虾、龙虾、蟹,虾仁、虾粉等。甲壳类动物中的某些蛋白质可能成为致敏原,食用后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过敏反应,其过敏症状通常较为明显且发病较快。
03. 鱼:鱼类及其制品
如鳕鱼、三文鱼、金枪鱼、鱼丸、鱼干、鱼露等。鱼类中的致敏蛋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即使经过烹饪加工也难以完全消除其致敏性,过敏人群食用后可能出现呕吐、腹痛、哮喘等症状。
04. 蛋:蛋类及其制品
如鸡蛋、鸭蛋、鹌鹑蛋等蛋类以及蛋粉、蛋液等制品。蛋类中的卵清蛋白和卵黄蛋白是主要的致敏成分,婴幼儿和部分成年人对其过敏,可能导致过敏性皮炎、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05. 花:花生及其制品
如花生、花生仁、花生酱、花生油等。花生过敏是一种常见且较为严重的食物过敏,其致敏原成分复杂,过敏反应可能包括口腔过敏综合征、过敏性休克等,且过敏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存在。
06.豆:大豆及其制品
如大豆、黄豆、豆浆、豆腐、酱油、豆豉等。大豆中含有多种致敏蛋白,部分人群食用后可能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等过敏症状,而且大豆制品在食品加工中应用广泛,容易被忽视其致敏原风险。
07.乳: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如牛奶、羊奶、奶粉、酸奶、奶酪、奶油等乳制品以及乳糖。牛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可能会引起腹泻、呕吐、皮疹、哭闹不安等症状,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08.坚: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如杏仁、腰果、核桃、榛子等坚果及其果仁,还有坚果酱、坚果粉等制品。坚果中的致敏蛋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过敏反应通常较为强烈,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且过敏人群对其过敏的终身概率相对较高。
图源:一图读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麦虾鱼蛋,花豆乳坚”——这8大核心致敏原已列入新国标“强制警示清单”。如果你的过敏清单里有这些,今后在食品柜前,请务必多看一眼标签!
怎么标才算“说清楚”?
在新国标的要求下,将不再是随意写写,为了让致敏信息成为食品标签上的高亮重点,新国标提供了多种推荐的、旨在提高辨识度的标示方法(详见附录 D):
01.在配料表里加粗或下划线: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密集的配料文字中,用醒目的格式(如字体加粗**/**下划线)突出致敏物质名称。方便消费者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
图源:一图读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02.配料表附近专门标示提示:
除了在配料表中强调,还可以在配料表临近位置专门标示提示信息,使用“致敏物质提示”、“食物致敏原”等引导词,清晰列出产品含有的或可能含有的致敏物质。
图源:一图读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还需关注交叉污染风险
除了直接使用的配料,生产环节的“交叉污染”是过敏人群面临的另一大风险。比如,生产线上先做了花生产品,再做不含花生的产品,设备清洁不彻底就可能导致微量花生混入。
对此,新国标(4.12.2)采取了鼓励提示的态度(附录D.3提供了示例:“本产品可能含有微量…”,“本生产线还加工含有…的食品”)。
图源:一图读懂《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部分豁免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从致敏原中提取或加工出来的成分都需要标示致敏风险。
新国标也考虑到了科学性和实际情况,对部分经过深度加工、理论上已不含致敏蛋白质的成分给予豁免(附录D.4):
a. 大豆及花生加工产品:精炼大豆油、精炼花生油、大豆来源的肽、磷脂、维生素E、植物甾醇、植物甾醇酯及植物甾烷醇酯、黄原胶;
b. 谷物加工产品:淀粉、糊精、葡萄糖浆、谷物来源的精炼植物油;
c. 水产加工产品:甲壳素、壳寡糖、鱼明胶、精炼鱼油、鱼油来源DHA;
d. 乳加工产品:乳糖醇。
这些豁免是基于科学评估的,意味着这些成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发过敏反应。
其他豁免情况(附录D.5):
a. 单一配料为致敏物质的产品,如果产品名称中已经明确该致敏物质的名称,可免于重复标示;
b. 食用酒精、蒸馏酒。
瑞欧给消费者的建议
2027年3月16日实施的GB 7718-2025,将大大降低过敏人群辨识风险的难度。但作为消费者,我们仍需:
01 熟悉 “麦虾鱼蛋,花豆乳坚”这8大类致敏原。
02 养成仔细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特别是配料表和致敏信息区域。
03 理解 “可能含有”的提示,结合自身的过敏程度进行判断。
瑞欧给食品企业的建议
对食品企业而言,GB 7718-2025新国标的实施,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企业重构竞争力的战略机遇期。
企业需从原料到生产都进行精准管控,对全面梳理原料、更新标签设计、优化生产流程以减少交叉污染、加强员工培训等一系列的流程进行全链条升级。
这既是提升品控水平的契机,也是构建消费者信任的转折点,当一包饼干能清晰标注“本生产线处理过坚果类原料”,其传递的质量管控能力,远比广告中的“匠心制造”更具说服力。
相关阅读:
中国预包装食品标签新规解读:日期标注的9大变化,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