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17届全球化学品法规年度论坛CRAC China 2025正式闭幕。「海关进出口监管与贸易合规」专题会场中,来自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纸包科科长马腾洲先生,围绕锂电池运输安全,从分类与测试要求、包装性能与检测、梯次利用及风险三大环节解析合规关键,为企业提供清晰指引。
监管背景
当前,锂电池运输安全已构建起国际与国内双层监管架构。
在国际层面,以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 规章范本》(TDG,第23修订版)为基本框架,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危险品规则》(DGR)、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IMDG Code)等针对空运与海运分别制定了专项要求。
在国内层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出口危险货物包装必须通过性能与使用两项鉴定,未取得合格鉴定的包装一律禁止用于运输。
分类标准及测试要求
根据TDG,锂电池被归类为第9类“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主要联合国编号及说明如下:(见上表)
除基础分类外,多项“特殊规定”对锂电池运输要求作出了补充与细化。其中,特殊规定230第2.9.4条尤为关键,明确要求锂电池组必须提供UN38.3测试报告,并满足相应的结构要求。
UN38.3测试依据联合国《试验与标准手册》执行,涵盖8大核心测试项目,分别为:高度模拟、温度试验、振动、冲击、外部短路、撞击/挤压、过度充电、强制放电。
就测试报告的有效性而言,理论上同一型号与规格的电池所获得的UN38.3报告长期有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若电池在生产数年后出现性能变化,则需通过验证实验,以证明其性能与通过测试时保持一致。
此外,一旦电池在设计、成分或结构等方面发生重大变更(例如电极或电解液重量变化超过0.1g或20%),该电池即被视为“新型号”,须重新完成UN38.3测试。
马腾洲先生指出,随着技术进步,锂电池的UN分类将愈加细化,未来相关编号数量可能超过20项。
他特别强调,电池生产企业必须确保产品通过UN38.3测试,并备好相应的测试概要文件;出口及运输代理企业也应主动向制造商索取并认真审核该文件;采购方如无法自行提供测试报告,同样应向电池生产商获取相关证明文件。
包装性能及测试要求
锂电池包装需严格遵循联合国《规章范本》中的专项指南,不同场景对应不同标准。以P903指南为例,允许使用桶、箱、罐等包装形式,且需达到Ⅱ类包装性能水平,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电池移动或损伤。
包装性能检测则是验证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所有包装需通过跌落试验,检验抗冲击能力;堆码试验需加载标准砝码,模拟仓储堆叠场景,测试抗压强度。若将电池柜作为Ⅱ类包装直接出口,还需额外进行底部提升试验,模拟叉车装卸时的受力情况,避免因包装破损引发安全事故。
全生命周期管理——梯次利用及其风险
随着锂电池应用普及,退役电池梯次利用成为资源循环的重要途径,我国已建立完善的国家标准(GB/T)体系,从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余能检测(GB/T 34015-2017)和拆解规范(GB/T 33598-2017),到梯次利用要求(GB/T 34015.3-2021)及包装运输管理规范(GB/T 38698.1-2020),一系列标准贯穿退役电池的检测、拆解、运输与利用各个环节。
但梯次利用领域的风险不容忽视,尤其是二手电池进口环节。2025年以来,已有5批次进口二手锂电池被鉴定为固体废物。一旦被判定为固体废物,企业不仅面临货物扣留、退运的后果,还可能承担行政处罚,影响企业的运营与声誉。
马腾洲先生提醒相关企业,在进口二手电池时应重点审查:
来源:核查原始设计、厂家及测试数据;
使用过程:评估使用时长、强度及潜在缺陷;
去向:确认应用场景及接收企业资质。
合规建议:企业需主动应对监管新要求
锂电池运输安全合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企业需从以下三方面重点着力:
及时掌握国际与国内法规动态,确保运输方案符合最新标准;
严格执行测试与鉴定流程,包括电池UN38.3测试和包装性能鉴定;
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处理,同时对二手电池进口保持高度谨慎,避免因固体废物认定问题引发合规风险。
相关阅读:
海关启动危险货物包装监管新模式:UN3077、UN3082出口通关大幅提速
锂电池安全运输新规发布:将进一步落实UN38.3测试,监管力度全面提升
聚焦中欧美「危险货物运输」政策与实践,听听这4位行业专家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