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贸易博弈持续升级,正悄然影响着全球经济与环境的互动格局。4月10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的税率进一步提高至125%;4月1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措施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6号 ),宣布自4月12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将规定的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
这场博弈不仅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凸显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本就步履维艰的全球气候合作雪上加霜。
根据李春顶教授的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碳排放产生显著影响。以中美两国对全部商品互征25%关税的情景模拟为例:
该措施将导致全球年度碳排放量增加约4.5亿吨,相当于瑞典2021年全年的碳排放总量。
这一增幅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3%,若以汽车排放量类比,等同于1.67亿辆排量1.6升的汽车持续行驶1万公里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
研究进一步指出,此类贸易博弈将导致《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全球碳减排目标实现进度被削弱约5.05个百分点,充分暴露了大国经济博弈与气候治理目标之间的深层矛盾。
而进一步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如下:
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高碳产业链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例如,根据研究显示,越南和柬埔寨的煤电占比超过50%,其生产相同工业品的碳排放强度比中国高20%。这种转移使得全球碳排放总量不降反增,形成“碳泄漏”现象。
北京大学王欢欢团队通过多国多部门结构模型分析发现,贸易摩擦导致国际运输距离平均增加12%,海运碳排放强度因船舶低速航行和燃料效率下降而上升20%-30%。
2025年《美国加征104%关税》研究指出,美国对中国光伏组件加征50%关税、电动车关税提至100%,会直接抑制清洁技术落地与减排。北京大学王欢欢教授2024年讲座提到,中国光伏出口占全球60%,关税壁垒将延缓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
中美贸易博弈不仅影响着双方经济发展与民生健康,而且已演变为一场牵动全球气候治理的系统性危机。
这将导致全球减碳进程减缓,并使得是否可以实现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以内,来避免气候灾害进一步增加的目标变得更加不确定。
从经济、人权和全球人类命运角度出发,合作共赢,合作减排都是更优选择。这既是大国博弈应有的文明担当,更是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存续的必由之路。
相关阅读:
特朗普事件,或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附美国气候政策重点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