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下称《指引》)的发布,A股市场的可持续信息披露迈入新纪元。
根据《指引》要求,强制披露主体需在2026年4月30日前交出首份“答卷”,披露2025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本文将对A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可持续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分析,并梳理信息披露变化趋势。
披露率分析
整体披露情况:近半数A股公司已行动
2024年度,共有248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整体披露率为46.09%。其中,自愿披露主体有2090家完成披露,披露率为42.04%;强制披露主体披露表现突出,391家实现披露,披露率达94.90%,显示出强制要求对信息披露的显著推动作用。
行业视角:三大行业领跑,金融业一马当先
从行业维度看,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位居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业(91.9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75.69%)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72.32%)。而教育业在2022年度至2024年度期间披露率持续偏低,2024年度披露率仅为33.33%,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所有制视角:国企披露率遥遥领先
按所有制类型划分,2022年度至2024年度,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民营上市公司虽然在数量上多于国有上市公司,但国有上市公司的披露率显著高于民营上市公司。2024年度,国有上市公司披露率为76.85%,民营上市公司披露率为35.06%,两者差距较为明显。
报告内容剖析
编制依据:多标准参考成常态
2024年度,在2481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中,71.54%的企业依据或参考《指引》编制报告;51.59%的企业参考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UN SDGs);84.44%的企业在依据或参考标准中提及《指引》。目前,多标准参考已成为目前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的普遍现象。
重要性议题识别:多数公司已行动
高质量的报告,源于科学的议题识别。近八成(78.07%)披露报告的公司开展了重要性评估工作,以识别自身运营和利益相关方最为关切的核心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四分之一(26.24%)的公司已开始采用“双重重要性”这一国际前沿方法,不仅评估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财务影响,也审视企业运营对外部环境和社会的冲击。
《指引》议题沟通与聚焦:覆盖广泛、核心突出
具体到披露内容,部分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员工权益、反腐败、能源利用、产品安全、社会贡献和科技创新,这六大议题的覆盖率均超过了90%。这反映出在当前阶段,企业普遍将合规经营、人才发展和节能降耗等视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石。此外,高达84.52%的企业披露了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情况,其中员工、股东和客户是企业沟通率最高的群体。
气候变化:从议题到战略的核心焦点
在众多可持续议题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披露实践正从简单的概念陈述,快速转向系统化、数据化的深度分析,成为2024年度报告的最大亮点之一。
披露框架日趋成熟
2024年度,采用国际通行的“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四要素框架进行气候信息披露的公司数量激增,已有812家公司采用该框架,相比2022年的83家,呈现爆发式增长。
风险机遇分析成为必修课
超过六成的公司开展了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的识别工作。其中,政策及法规风险是企业最关注的挑战。同时,近半数公司已开始识别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思维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温室气体核算走向常态化
2024年,在报告中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企业占比已达65.90%,连续三年显著提升。其中,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量披露已成主流,披露率均达到60%左右,但范围3披露率仍较低,是未来的重点和难点。
从披露到行动,目标与实践并行
已有四分之一(24.87%)的公司设立了定量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一比例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一倍以上。同时,超过九成(90.33%)的公司披露了具体的碳减排措施,显示出A股公司的气候行动正从意向声明走向可量化的绩效管理。
结语与展望
2024年度的A股可持续信息披露,实现了披露率大幅提升、报告质量日趋规范、议题深度不断拓展的巨大进展。
随着2026年强制披露元年的临近,可以预见,A股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将迎来量的飞跃和质的提升。对于尚未行动的企业,尤其是自愿披露的主体而言,现在是迎头赶上、将ESG融入企业战略发展的最佳时机。
可持续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透明、更具韧性、更负责任的中国资本市场。
注:本文数据源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5年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情况分析报告》
强制披露ESG报告
在当前潮流下,企业应积极拥抱ESG报告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企业战略与日常经营之中。
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更应发挥引领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完善公司治理,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同时,我们鼓励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来,通过优化经营模式、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经营效益等方式,逐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积极影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