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Anthesis集团联合IPC国际公司解析2023年CDP公开数据,发布《电子行业范围三温室气体披露分析》,揭示行业在价值链间接排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与破局路径,为电子行业脱碳提供核心参考。
为什么范围三如此重要?
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企业排放分为三类:
范围一:直接排放(企业自身设施、车辆产生的排放);
范围二:间接排放(企业外购电力、蒸汽等产生的排放);
范围三:除范围一和二之外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覆盖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价值链。
对电子行业而言,范围三排放占总排放量的主导地位。报告数据显示,两类核心排放类别贡献突出:
类别1采购的商品与服务(Purchased Goods and Services):占范围三总排放的23%,主要源于电子元器件、原材料生产等上游高耗能环节;
类别11售出产品的使用(Use of Sold Products):占范围三总排放的62%,因电子设备(如消费电子、数据中心设备)使用阶段耗电量大,且产品生命周期长,累积排放效应显著。
两者合计占比达85%,这意味着电子企业可将范围三管理聚焦于“供应链脱碳”与“产品能效提升”两大核心议题,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领域。
披露现状:进展有限,差距明显
整体披露率偏低
本次分析共纳入884家电子行业企业,从整体数据看,范围三排放披露情况并不理想:
仅61%的企业(544家)披露了至少一类范围三排放;
仅42%的企业披露类别1排放,仅19%的企业披露类别11排放。
企业类型差异:OEM领跑,上游中小企业滞后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作为价值链核心,表现突出:96%披露至少一类范围三排放,类别1披露率85%、类别11披露率75%,核心类别近乎全覆盖;
上游企业明显掉队:电子元器件企业、电子设备企业、特种化学品企业等,因资源有限、披露动力较弱,披露率远低于OEM。
区域差异:头部与低位分化显著
日本、欧洲企业表现领先,披露意识与合规主动性强;
美国企业表现居中,整体披露率处于中等水平;
中国、韩国企业披露率处于全球低位,与当地监管压力、市场需求释放程度不足相关。
企业规模差异:披露率与营收正相关
营收规模直接影响披露能力与意愿,小型企业在类别11披露上尤为滞后:
营收<$100M的企业:任意范围三类别披露率64%,类别11披露率仅7%;
营收>$10B的企业:任意范围三类别披露率97%,类别11披露率达80%。
这些差异的背后,既是区域法规、市场压力的不同,也反映出企业在碳管理能力与资源储备上的鸿沟。
挑战与机遇:破局需行业协同发力
核心挑战:三大障碍制约脱碳进程
数据收集难度大:供应链层级多、全球化程度高,尤其是上游多级供应商的数据获取困难,部分企业因“数据壁垒”无法开展精准核算;
中小企业能力不足:中小企与上游企业资源有限、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承担复杂的范围三核算成本,且缺乏便捷工具支持;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韩国等电子产业集中地区,因监管压力较小、市场需求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披露率远低于日本、欧洲,形成行业“短板”。
关键机遇:三重动力推动披露加速
法规倒逼:欧盟“数字产品护照”、美国加州企业排放强制报告等政策即将落地,将从合规层面推动企业提升披露水平;
市场驱动:下游OEM为提升自身排放核算准确性,正逐步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产品碳足迹与范围三数据,形成“需求传导”效应;
行业协同:责任商业联盟(RBA)、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麻省理工学院(MIT)等机构正在推动统一核算与数据交换平台,为行业提供支持。
核心观点:范围三披露是竞争力,而非负担
报告强调,范围三排放披露并非电子行业的“合规负担”,而是企业提升价值链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对大型企业(尤其是OEM):透明的范围三数据可帮助企业满足监管要求、回应投资者与客户诉求,同时识别供应链减排潜力,降低气候风险;
对中小企业与上游供应商:提升范围三披露能力,将成为进入全球主流供应链的“入场券”,帮助企业对接更高质量的合作资源;
对行业整体:唯有通过统一核算标准、共享数据工具、缩小区域差距,才能实现全价值链的碳透明,为电子行业脱碳提供坚实基础,最终满足全球“双碳”目标与利益相关方期待。
写在最后
范围三披露,是电子行业从“被动合规”迈向“主动减碳”、构建低碳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行业参与者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跨界协作推动范围三管理水平提升——越早行动,越能在全球脱碳浪潮中抢占先机。
相关阅读:
碳核算与报告将迎来统一标准!ISO携手GHG Protocol共推全球脱碳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