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范围三温室气体披露分析:供应链脱碳与产品能效提升是关键

双碳 产品碳足迹/碳标签 企业碳核算/碳盘查
2025年9月30日

2025年5月,Anthesis集团联合IPC国际公司解析2023年CDP公开数据,发布《电子行业范围三温室气体披露分析》,揭示行业在价值链间接排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与破局路径,为电子行业脱碳提供核心参考。

An Analysis of the Electronic Industry's Scope 3 Greenhouse Gas Discourse

关注下方瑞欧科技“碳索新未来”公众号,回复CDP即可获取报告原文

为什么范围三如此重要?

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企业排放分为三类:

  • 范围一:直接排放(企业自身设施、车辆产生的排放);

  • 范围二:间接排放(企业外购电力、蒸汽等产生的排放);

  • 范围三:除范围一和二之外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覆盖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价值链。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范围分类

对电子行业而言,范围三排放占总排放量的主导地位。报告数据显示,两类核心排放类别贡献突出:

  • 类别1采购的商品与服务(Purchased Goods and Services):占范围三总排放的23%,主要源于电子元器件、原材料生产等上游高耗能环节;

  • 类别11售出产品的使用(Use of Sold Products):占范围三总排放的62%,因电子设备(如消费电子、数据中心设备)使用阶段耗电量大,且产品生命周期长,累积排放效应显著。

两者合计占比达85%,这意味着电子企业可将范围三管理聚焦于“供应链脱碳”与“产品能效提升”两大核心议题,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领域。

温室气体核算体系范围三

披露现状:进展有限,差距明显

整体披露率偏低

本次分析共纳入884家电子行业企业,从整体数据看,范围三排放披露情况并不理想:

  • 仅61%的企业(544家)披露了至少一类范围三排放;

  • 仅42%的企业披露类别1排放,仅19%的企业披露类别11排放。

企业类型差异:OEM领跑,上游中小企业滞后

  • 原始设备制造商(OEM)作为价值链核心,表现突出:96%披露至少一类范围三排放,类别1披露率85%、类别11披露率75%,核心类别近乎全覆盖;

  • 上游企业明显掉队:电子元器件企业、电子设备企业、特种化学品企业等,因资源有限、披露动力较弱,披露率远低于OEM。

OEM领跑,上游中小企业滞后

区域差异:头部与低位分化显著

  • 日本、欧洲企业表现领先,披露意识与合规主动性强;

  • 美国企业表现居中,整体披露率处于中等水平;

  • 中国、韩国企业披露率处于全球低位,与当地监管压力、市场需求释放程度不足相关。

头部与低位分化显著

企业规模差异:披露率与营收正相关

营收规模直接影响披露能力与意愿,小型企业在类别11披露上尤为滞后:

  • 营收<$100M的企业:任意范围三类别披露率64%,类别11披露率仅7%;

  • 营收>$10B的企业:任意范围三类别披露率97%,类别11披露率达80%。

这些差异的背后,既是区域法规、市场压力的不同,也反映出企业在碳管理能力与资源储备上的鸿沟。

CDP-Analysis-White-Paper_10(1).png

挑战与机遇:破局需行业协同发力

核心挑战:三大障碍制约脱碳进程

  • 数据收集难度大:供应链层级多、全球化程度高,尤其是上游多级供应商的数据获取困难,部分企业因“数据壁垒”无法开展精准核算;

  • 中小企业能力不足:中小企与上游企业资源有限、缺乏专业知识,难以承担复杂的范围三核算成本,且缺乏便捷工具支持;

  •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韩国等电子产业集中地区,因监管压力较小、市场需求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披露率远低于日本、欧洲,形成行业“短板”。

关键机遇:三重动力推动披露加速

  • 法规倒逼:欧盟“数字产品护照”、美国加州企业排放强制报告等政策即将落地,将从合规层面推动企业提升披露水平;

  • 市场驱动:下游OEM为提升自身排放核算准确性,正逐步要求上游供应商提供产品碳足迹与范围三数据,形成“需求传导”效应;

  • 行业协同:责任商业联盟(RBA)、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麻省理工学院(MIT)等机构正在推动统一核算与数据交换平台,为行业提供支持。

核心观点:范围三披露是竞争力,而非负担

报告强调,范围三排放披露并非电子行业的“合规负担”,而是企业提升价值链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 对大型企业(尤其是OEM):透明的范围三数据可帮助企业满足监管要求、回应投资者与客户诉求,同时识别供应链减排潜力,降低气候风险;

  • 对中小企业与上游供应商:提升范围三披露能力,将成为进入全球主流供应链的“入场券”,帮助企业对接更高质量的合作资源;

  • 对行业整体:唯有通过统一核算标准、共享数据工具、缩小区域差距,才能实现全价值链的碳透明,为电子行业脱碳提供坚实基础,最终满足全球“双碳”目标与利益相关方期待。

写在最后

范围三披露,是电子行业从“被动合规”迈向“主动减碳”、构建低碳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行业参与者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跨界协作推动范围三管理水平提升——越早行动,越能在全球脱碳浪潮中抢占先机。

相关阅读:

碳核算与报告将迎来统一标准!ISO携手GHG Protocol共推全球脱碳进程

与供应链密切相关的范围三:有哪些排放源类别?如何收集相关数据?

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

企业碳核算第一步:如何识别与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源?

重磅!企业ESG“气候信息”将迎来国家统一可持续披露准则

关注 “碳索新未来”
专注解析“双碳”专业知识,提供“双碳”前沿观点,研究低碳/零碳解决方案,助您实现碳目标!
想了解更多法规相关,请联系我们
电话:0571-87007555
邮箱:customer@reach24h.com
相关新闻
企业碳核算第一步:如何识别与分析温室气体排放源?
与供应链密切相关的范围三:有哪些排放源类别?如何收集相关数据?
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
2023—2025年发电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最新要求正式印发
事关全球航运!这项温室气体减排新规将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
重磅!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审定与核查机构名单公布
温室气体与传统污染物协同治理,火电“碳评”细则公布!附一图读懂
国家标准《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五部委联合发布新规,这“25+11”个重点领域能效不达标,或将淘汰退出!
ESG报告怎么写(二):气候变化成ESG披露的首要关注,附分析与评估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