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碳达峰”“碳中和” 的时代浪潮下,低碳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绕不开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明确要求,更是顺应市场趋势、应对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关键之举。
如今,企业既要精准核算碳排放数据,又要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并学习不断更新的法规政策。可以说,双碳工作已然成为企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卡 ,也是一块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
那么,具体都有哪些“碳”呢?如何理解这些“碳”?不同行业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呢?
都有哪些“碳”?三大“紧箍咒”了解一下
三者啥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但能“一勺烩”
产品碳、企业碳和CBAM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形象地说,它们的关系类似一组俄罗斯套娃。
最大的套娃代表 “企业碳”,涵盖了一个组织所产生的所有碳排放;中间的套娃对应 “产品碳”,聚焦于企业生产的某特定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属于企业总碳排放的一部分;而 “CBAM碳” 则是最小的套娃,与产品碳高度相关但聚焦点有所差异,主要针对产品生产制造阶段以及部分原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这部分碳排放是该产品碳的核心组成部分,当然也包含在企业碳排放总量中。
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者相同之处
从计算逻辑来看,产品碳、企业碳和CBAM碳是相通的。
由于它们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在重叠的排放源方面,其计算方式是一致的。
例如,对于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计算方式均为“燃料使用量 x 排放因子”。尽管企业层级和产品层级所使用的燃料类型或用量有所不同,但在计算逻辑以及排放因子方面是相通的。
▌三者差异之处
在计算范围上,产品碳、企业碳和CBAM碳存在明显不同。
产品碳计算边界涵盖了与该产品相关的原材料开采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制造、运输、分销与储存、消费者的使用环节,一直到产品最终的废弃和回收处理(即 “摇篮到坟墓” 模式);对于一些非大众使用的消费品,其产品碳的计算采用 “摇篮到大门” 模式,即不计算出厂后的分销、使用及废弃阶段的碳排放。
企业碳关注的是整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工厂生产过程中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一),还包括外购的电力、热力等间接排放(范围二),以及公司供应链上下游的其他间接排放,如员工差旅通勤、外购原材料及其运输等(范围三)。
欧盟CBAM碳,目前计算范围最小,主要计算列管产品及原材料在生产制造阶段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排放。
“一盘棋”来规划——协同应对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产品碳、企业碳与CBAM碳排放虽各有侧重,但它们共享基础数据与计算逻辑想通,为企业构建 “一盘棋” 协同应对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过统筹规划,企业既能高效满足不同核算要求,更能借势低碳转型实现长远发展。
▌一体化数据收集与管理体系
企业应集中资源搭建智能化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一套覆盖全面的数据监测和收集流程,把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流转、废弃物处理等关键数据都系统地记录下来。
同时,制定标准化数据收集流程,明确各环节数据填报规范与责任主体,实现数据从源头到分析的全链路可追溯,为三者碳排放核算提供坚实的数据底座。
▌碳核算方法学融会贯通
组建跨部门专业团队,或者结合专业的外部机构的协助,学习并掌握主流碳核算标准和方法学,了解各种核算方法的核心要点,如怎么区分范围一、二、三,以及不同能源类型、原材料对应的排放因子选择与应用等,那么理解和计算产品碳、CBAM碳就会顺畅很多,很多计算逻辑是相通的。
总而言之,双碳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企业应早规划、早行动,把碳管理融入日常运营,化被动为主动,在低碳转型中探寻新的发展机遇。
关注我们,后续我们将针对不同行业、企业如何协同计算企业碳、产品碳及CBAM碳排放进行解读,以及若企业同步委托我们做以上项目,将享受折扣价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