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锚定两大关键时间节点 :
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图片来源: 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8/content_7037718.htm
核心要点一:碳市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意见》明确指出,碳市场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政策信号清晰指明,碳市场建设将是长期、稳定的国家战略。
扩大覆盖范围:更多高排放企业将从“观察者”变为“参与者”,强制性的碳排放管理将成为企业合规的刚性要求。
总量控制趋势:碳排放配额分配将逐步从“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并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这意味着,配额将越来越稀缺,企业的减排压力和成本将越来越大。
CCER市场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到2027年将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意见》鼓励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积极使用CCER抵销碳排放,CCER的市场活力和应用场景将大大提升。
核心要点二:数据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和“高压线”
《意见》用了大量篇幅强调“数据质量”和“从严监管”,明确传递出 “零容忍” 信号,企业碳排放核算需彻底告别“粗放式 ”、“应付式” 模式,拥有一份高质量的、经得起审查的碳排放报告,将成为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
全过程监管:《意见》要求“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这表明监管将形成从源头采集到结果核验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审查体系。
压实主体责任:《意见》明确“压实重点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的主体责任”,企业自身将对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承担第一责任。
严惩弄虚作假:《意见》强调“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并要求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建立“违规机构清出机制”。
核心要点三:碳资产,将成为企业的“新资产”和“新机遇”
《意见》鼓励“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和核证自愿减排量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碳资产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激活。
丰富的交易产品:探索开展碳质押、碳回购等金融活动,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
多元的交易主体:稳妥引入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并逐步引入自然人参与CCER市场,市场流动性将持续提升。
写在最后
此次《意见》的出台,不仅为中国碳市场画定了清晰的路线图,更按下了产业绿色转型的“快进键”。这不再仅仅是一项需要被动遵守的环保合规要求,而是关系到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议题。
在碳排放数据成为核心资产、低碳能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企业,都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与路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