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社会各界更好了解全国碳市场发展情况,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了《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并于7月21日在武汉“中国碳市场大会2024”上正式发布。(点击即可下载: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系统总结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最新建设进展,全方位展示了市场建设运行工作成效,展望了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方向,是继2022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之后,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市场最新进展情况报告。
全国碳市场发展影响持续扩大
规模最大碳市场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发电行业入手,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现纳入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
自愿碳市场重启
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强制和自愿两个碳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并发挥政策合力。
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进展显著
首部专项条例颁布
2024年1月,国务院发布首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项条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明确了主要环节和各主体的法律责任,强化了依法监督管理和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惩重罚的相关规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图片来自《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年)》
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有力
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注册登记系统、交易系统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实现了各系统互联互通,全业务管理环节在线化、全流程数据集中化、综合决策科学化。
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形成包括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配额分配与清缴,市场交易与监管等部分的体系架构。
图片来自《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年)》
全国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综合价格收盘价在50-82元/吨之间波动。2023年底,综合价格收盘价为79.42元/吨,较开市首日开盘价上涨65.46%,较第一个履约周期收盘价上涨46.48%。
随着《条例》颁布实施,以及第三个履约周期相关工作的持续推进,综合价格收盘价于2024年4月24日首次突破100元/吨。
交易规模逐步扩大
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较第一个履约周期分别上涨47.01%和125.26%,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和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分别上涨33.93%和49.73%。
第二个履约周期结束后,2024年上半年月均成交量、月均参与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数量较2022年同期分别上涨49.54%、90.79%。
全国碳市场发展成效逐步彰显
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
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单位火力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电力碳排放强度(单位发电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
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初具规模
2023年,有50余家咨询机构、450余家检验检测机构、近100家核查机构为重点排放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第三方技术服务。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制度安排,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下一步,我国政府将分阶段、有步骤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更多重点行业;逐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配额分配方式,提升有偿分配比例,使碳价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碳减排成本。
建议落入重点行业范围内的企业,应提前开展碳盘查、减排工作,为减少企业碳排放成本、甚至通过碳市场盈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阅读:
国务院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今年5月起施行(附解读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