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挑战,碳市场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始终备受瞩目。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系统梳理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成果,从制度完善到行业扩围,从市场活力提升到国际影响力增强,多项关键进展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制度体系迈上新台阶,顶层设计更清晰
作为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2024-2025年制度建设实现多项突破:
首份中央文件出台:2025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2027年、2030年关键目标——2027年全国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自愿减排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2030年建成规则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碳定价机制。
首部专项法规施行:2024年5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落地,明确数据造假、未足额清缴配额等行为的罚则,同时联动司法、金融、税务等部门,将数据造假纳入刑事规制,推出碳权抵质押融资、明确增值税政策,形成监管合力。
自愿减排制度成型:2024年1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已发布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煤矿瓦斯利用等6项方法学,编制完成审定核查规则、注册登记规则等配套文件,全链条管理制度基本搭建。
行业覆盖首次扩围,管控范围大幅升级
继发电行业之后,2025年3月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这一扩容意义重大,标志着全国碳市场从“单一行业”迈向“多行业兼容”,管控的温室气体种类也从单一的二氧化碳扩展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等。
为平稳过渡,扩围工作将分阶段推进:2024-2026年为启动实施阶段,以培育市场主体、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完善市场监管为主要目标,企业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7年后进深化完善阶段,逐步收紧配额总量,充分发挥市场减排作用。
市场活力创历史新高,交易机制更丰富
2024年以来,全国碳市场交易规模、价格稳定性、主体参与度均实现突破:
交易规模创新高:2024年累计成交1.89亿吨,成交金额181.14亿元,创2021年开市以来年度峰值。
价格反映真实供需:2024年4月24日,综合价格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大关,全年价格在69-106元/吨区间运行,有效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和减排成本。
交易方式再升级:在原有的挂牌协议和大宗协议交易基础上,2025年7月市场正式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首批三场竞价交易顺利完成,总成交量13万吨,总成交额977.15万元,更好地满足了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需求。
履约率保持全球领先:2023年度履约工作圆满完成,履约完成率高达99.98%,创历史新高,展现了重点排放单位的责任与担当。
自愿减排市场稳步起步,绿色收益看得见
作为强制碳市场的重要补充,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成效初显:
项目登记有序开展:首批CCER减排项目完成登记,涉及海上风电、光热发电等领域,预计未来10年可实现减排约3600万吨。
交易平稳起步,价值初步显现:2025年3月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上线交易,当日成交74.88万吨;截至8月累计成交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部分项目成交均价超100元/吨。以国家能源集团东台海上风电项目为例,85.7万吨减排量预计可获近7000万元收益,相当于每度电增加3.9分钱绿色收益。
发展成效持续显现,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经过四年建设,全国碳市场的减排激励、产业转型作用不断凸显:
企业减排意识显著提升:发电行业564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配额扭亏为盈,盈余配额5825万吨,按平均价计算收益约40亿元;中央企业连续3个履约周期100%完成清缴,碳资产管理纳入日常经营。
推动行业绿色转型:2024年全国电力碳排放强度较2018年下降10.8%,600MW以上大机组发电占比从2020年的48%升至53.8%;华能伊敏煤电、大唐秦岭电厂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累计减排超140万吨。
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与欧盟续签碳市场合作备忘录,为15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碳市场培训;在《巴黎协定》谈判中推动跨境碳交易规则完善,贡献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构建更有效、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下一步,中国将持续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与主体,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建成“规则健全、价格合理、减排有效”的全国碳市场。
相关阅读:
《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4)》发布,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
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谁参与?如何参与?附合规义务/碳资产开发流程
继“30·60”后,2035新一轮国家碳目标官宣:碳市场将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