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全面梳理2024年以来我国在碳足迹管理领域的制度建设、标准落地及应用成果。
(如需报告原文可联系瑞欧小助手领取)
产品碳足迹,指产品从原材料获取、产品生产、运输分销、使用消费到最终废弃处理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基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则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这份报告不仅是国家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更是所有企业必读的行动指南。
政策驱动:碳足迹管理纳入国家战略刚需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碳足迹工作,在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均明确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任务要求。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产品碳足迹管理都是不可回避的议题。
建设进展报告(2025)明确指出,我国正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与欧盟等经济体的对话,推动因子数据、核算标准的国际互认。这对于出口型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有助于降低未来面临的国际贸易壁垒。
核算体系完善:从模糊估算到精准量化
过去,企业在核算碳足迹时常面临“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好找”的困境。如今,“规则标准”与“因子数据”两大基石已初步夯实,产品碳足迹计算已告别无据可依的时代。
1)标准体系:告别无据可依的时代
通用标准出台: 2024年8月,国家标准《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在产品碳足迹领域的国家通用标准空白,为所有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了统一的量化方法和指导。
行业标准细化:截至2024年底,钢铁、水泥、锂电池等70余项国家标准已发布或在研,100余项细分领域团体标准同步推进。工信部等四部门首批推荐15项工业产品核算规则,覆盖乙烯、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产品,为企业提供精准核算工具 。
2)数据支撑:关键因子与数据库破局
电力因子发布: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3 年电力碳足迹因子》中,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为0.6205 kgCO2e/kWh,填补了企业产品碳核算中用电环节国内电力碳足迹因子无据可依的痛点,彻底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国家数据库上线: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首版已于2025年1月上线并开放使用,锂电池、光伏、电子电气等产品的专业数据库也在加速建设中,未来企业可直接调取行业基准数据,降低核算成本。
应用落地:碳足迹如何影响企业商业竞争
碳足迹不再是纸面上的数字,它正通过具体的制度和应用,深刻影响着市场格局。
1)产品碳标识认证:高端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2024年8月四部门联合启动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锂电池、光伏、电子电器等出口主导行业成为首批试点领域。获得碳标识的产品,将在进入高端市场、政府采购、下游认可中获得优先资格,实质成为企业品牌溢价的“绿色背书”。
2)金融与市场激励:真金白银的低碳红利
绿色金融创新:多家银行机构已推出碳足迹挂钩贷款,实现了金融资本对低碳行为的精准激励。例如2024年9月,中国民生银行武汉分行为武汉一家汽车租赁公司提供总额2000万元的授信支持,将贷款利率与拟采购汽车的碳足迹水平直接关联。
绿色采购与消费:政府明确提出“适时将产品碳足迹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同时,阿里巴巴、京东等头部电商平台已开设低碳专区,为碳标识产品提供搜索加权、流量补贴等支持,引导绿色消费。
企业应对策略: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布局的四大步骤
面对席卷而来的碳足迹浪潮,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布局。我们建议您:
开展基线评估:立即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重点识别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环节的 "碳热点",摸清碳家底。
关注标准动态:密切跟踪所在行业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制修订进展。
加强供应链管理:将碳足迹要求逐步纳入供应商准入和评价体系。
探索价值转化:思考如何将低碳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对接绿色金融与绿色采购机遇。
在双碳战略与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的背景下, 产品碳足迹已从一个环保概念升级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其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计算产品碳足迹,不仅是应对政策和贸易规则的合规之举,更是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塑造品牌、赢得未来的战略性投资。
瑞欧科技作为产品碳足迹领域的专业咨询服务机构,我们致力于为您提供从核算、认证辅导到供应链降碳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欢迎垂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