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复杂的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中国的农药残留监管体系已成为影响全球农化和食品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农药残留检测与登记评审的技术要求也日益提高。
2025年9月10日至11日,由杭州瑞欧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第17届全球化学品法规年度论坛(CRAC China 2025)于杭州西子湖畔举行。我司特别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董丰收研究员,为大会来宾系统介绍了我国农药残留登记管理的法规框架、技术要求和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中国在农药残留风险评估与控制方面的领先实践。
农药登记残留试验要求日趋完善
自1982年《农药登记资料规定》首次明确农药登记需提交残留数据以来,中国农药残留监管体系不断健全。2017年修订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全面引入风险评估,2025年最新修订的《农药登记管理办法》更是提出对登记满15年的农药品种开展周期性再评价,涵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畜健康等多方面。
报告中详细列出了化学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微生物农药等不同类别农药的残留资料提交要求,并强调了对特色小宗作物用药的专门规定,体现出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监管思路。
中外标准接轨,推动国际贸易
报告指出,中国新农药残留登记要求已与日本、欧盟、美国等国际主要市场的标准基本一致。特别是在植物代谢、动物代谢、加工产品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等方面,中国积极采纳国际通行的科学方法,为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技术保障。
技术创新提升残留检测与评估能力
在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多残留检测技术:针对香辛料等复杂基质,建立了22种农药在5种代表性香料中的多残留分析方法,有效解决了此类基质长期以来方法缺乏、检测难度大的问题。
非衍生化直接检测:利用阳离子交换色谱、铵盐缓冲液与液质联用技术,实现了草甘膦、草铵膦及其代谢物的直接测定,避免了传统衍生化方法步骤繁琐的问题。
代谢途径解析:依托高分辨质谱和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成功解析了乙唑螨腈等多个中国创制农药的代谢途径与转化产物,明确了代谢产物对环境中非靶标生物环境风险,为农药安全使用提供依据。
前瞻布局新场景风险评估:面向植保无人飞机施药等新应用场景,中国制定了《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NY/T 4587-2025),为植保无人机施药的风险科学评估和规范管理提供重要方法。
未来展望
未来将进一步利用计算毒理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农药残留风险评估研究和预测模型构建等工作,推动农药代替毒理学、(Q)SAR等方法在新农药风险识别的研究,以及预测模型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持续关注和推进农药残留物定义准则制定,协调实现各国残留风险评估标准的一致化,加强各国间的沟通来推进试验数据的互认。
相关阅读:
全球化学品法规年度论坛CRAC 2025「全球农药登记合规与创新」专场活动圆满落幕
深度解析全球农药登记管理核心趋势:中国企业的机遇、挑战与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