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在CRAC 2025会议期间,一场聚焦中国农化企业出海战略的闭门交流会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特邀拥有四十余年全球农化行业经验的资深专家——太平洋科农有限公司(Pacific Agriscience)董事总经理C S Liew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与多家中国企业代表展开面对面交流。
交流会围绕中国农化企业在东南亚市场面临的海外登记、市场进入策略以及行业未来趋势等核心挑战展开讨论。Liew先生基于其对全球农业政策、市场动态与登记法规的深刻洞察,为与会企业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与务实建议。本次闭门会议的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东南亚:规避风险,布局未来的优先选择
针对中国企业为应对中美贸易摩擦而寻求海外生产基地的问题,Liew先生明确指出,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是理想的投资目的地,应当考虑目的国家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和政治稳定性选择投资方向。他特别强调了越南、泰国和印尼三国的重要性。
“过去五年,大量中国公司已投资越南,以及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也有相当规模的投入,”Liew先生表示,“这些国家不仅是关键的农业国,而且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他建议企业应具备长远眼光,投资需放眼五到十年的未来,而非只看眼前利益。在投资前进行深入的市场战略分析,以应对目标市场法规的潜在变化。
生物农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下一个增长极
在展望行业未来时,Liew先生对生物农药领域表示乐观。他指出,尽管目前生物解决方案整体市场规模仅约100亿美元,与750亿美元的化学农药相比仍很小,但在消费者对化学残留的担忧和法规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其增长潜力巨大。
他特别指出了两个极具潜力的方向:
生物除草剂:目前全球市场尚无成功产品,若能突破,将催生一家独角兽企业。
生物刺激素:能有效释放土壤中已被固定的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目前农民施用的化学肥料有50%未被作物吸收),符合欧盟减少化肥使用的政策方向。
Liew先生提醒,生物农药在巴西等市场登记相对容易,但在欧盟仍面临挑战,企业需针对不同市场制定策略。
市场营销改革:从“幕后”到“台前”,构建自主品牌
Liew先生尖锐地指出,中国农化企业在技术上已实现巨大飞跃,但在市场营销的国际化方面严重滞后。他呼吁中国企业必须启动“营销改革”,从单纯出售原药或贴牌生产,转向在海外以自主品牌进行销售。
“最终,全球农药的通用名市场将属于中国和印度。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品牌而销售?”Liew先生强调,建立品牌知名度、获取市场好感度是赢得长期竞争力的关键。
对于具体的市场进入模式,他分析道,面向大型种植园的B2C(直接投标)模式存在价格波动风险和客户契约精神问题;而传统的B2B(通过经销商)模式则面临选择“对”的经销商的挑战。他建议,专业咨询机构应超越单一的登记服务,为企业提供市场进入策略乃至高层人脉对接等增值服务,才能真正帮助客户成功。
展望:呼吁千名中国农经学家走向世界
在交流会尾声,Liew先生对中国农化行业的未来寄予厚望。他表示,希望在未来十年内,能看到上千名熟悉全球农业的中国农经学家走向世界。
“他们需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真正的需求,例如无人机专用剂型等新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研发端。”Liew先生总结道,“只有拥有这样一支全球化的市场与技术团队,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上与跨国巨头同台竞技,掌握真正的话语权。”
相关阅读:
全球化学品法规年度论坛CRAC 2025「全球农药登记合规与创新」专场活动圆满落幕
(Q)SAR在农药登记中的前沿应用:聚焦杂质安全性与新农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