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美国环保署(EPA)发布了新活性成分氟噁菌磺酯(Fluoxapiprolin)的拟登记决定,并向公众征求意见。作为拜耳提交的创新杀菌剂,氟噁菌磺酯有着独特的作用机制与广谱防效,有望成为多类经济作物卵菌纲病害防治的“新利器”。
图片来源:EPA
作用机制
氟噁菌磺酯,属于哌啶基噻唑异噁唑啉类化合物,其作用机制精准靶向卵菌纲病原菌的氧化固醇结合蛋白同源物(OSBP homologue)。这一作用机制使其被杀菌剂抗性行动委员会(FRAC)归类为Group 49 fungicide。此外,氟噁菌磺酯在与其他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时,能够对杀菌剂抗药性管理起到一定作用,为病害长效防控提供新选择。
结构图
拟登记产品与用途
2022年4月,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拜耳)向EPA和加拿大有害生物管理监管机构(PMRA)提交了氟噁菌磺酯的新物质申请。EPA和PMRA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监管经验对氟噁菌磺酯进行了联合审查。
活性成分 | 产品名 | 含量 | 剂型 |
Fluoxapiprolin | Fluoxapiprolin Technical | 97.56% | 原药 |
Xivana SC Fungicide | 1.90% | 悬浮剂 |
目前,氟噁菌磺酯可用于芸苔属的头部和茎部蔬菜、块茎和球茎类蔬菜、叶类蔬菜、果实类蔬菜、葫芦科类蔬菜、小型水果藤蔓等作物,主要可防治作物霜霉病和疫霉病等。
其他国家登记
目前,氟噁菌磺酯已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获得登记,具体情况如下。其在加拿大和欧盟的登记目前仍处于评审阶段。
登记国家 | 登记年份 |
澳大利亚 | 2022年5月 |
新西兰 | 2023年2月 |
风险评估
人类健康风险评估:
EPA还发现,氟噁菌磺酯的代谢物BCS-BP32808有着比母体化合物更高的毒性,但考虑到该代谢物主要通过土壤降解形成,预计产生的职业吸入或皮肤接触暴露较少,因此未设定相关毒性终点。
评估结果显示,氟噁菌磺酯的水溶性较低,在土壤中难以迁移;其部分降解物具有较高移动性,但田间残留量极低。氟噁菌磺酯对鱼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和藻类等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极低,慢性暴露风险未超过LOC值(Level of Concern, LOC);对鸟类、哺乳动物、蜜蜂等陆生生物无显著风险。
由于氟噁菌磺酯对鱼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植物德国种群的急慢性风险商值都低于LOC,未观察到直接毒性效应,因此EPA认为氟噁菌磺酯不会通过影响猎物资源或传粉关系而对濒危物种产生连锁反应。
最终,基于全面的毒性数据和暴露评估,EPA认为氟噁菌磺酯及其代谢物在按照标签说明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对濒危物种的生存或关键栖息地的完整性构成威胁。
相关阅读:
美国EPA拟批准新活性成分的新农药产品登记:吡啶菌酰胺,助力病害防控
美国EPA拟登记批准新活性成分三氟吡啶胺(兼具杀线虫和杀菌活性)